一、毕业要求
【工程教育认证标准】专业必须有明确、公开、可衡量的毕业要求,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。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:
(1)工程常识:能够将数学、自然科学、工程基础和专业常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。
(2)问题分析:能够应用数学、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,识别、表达、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,以获得有效结论。
(3)设计/开发解决方案: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,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、单元(部件)或工艺流程,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,考虑社会、健康、安全、法律、学问以及环境等因素。
(4)研究: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,包括设计实验、分析与说明数据、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。
(5)使用现代工具: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,开发、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、资源、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,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,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。
(6)工程与社会: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常识进行合理分析,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、健康、安全、法律以及学问的影响,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。
(7)环境和可持续发展: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。
(8)职业规范: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、社会责任感,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,履行责任。
(9)个人和团队: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、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。
(10)沟通: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,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、陈述发言、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。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,能够在跨学问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。
(11)项目管理: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,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。
(12)终身学习: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,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。
二、本专业的毕业要求
根据上海电机学院App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,App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行学分制,修业年限为三至六年(一般为4 年)内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各项学业任务,准予毕业,颁发毕业证书。上海电机学院《App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》中规定的2013版的毕业要求如下:
(1)工程常识:能够将数学、自然科学、App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常识用于解决复杂App问题。
(2)问题分析:能够应用数学、自然科学和App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,识别、表达、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App工程问题,以获得有效结论。
(3)设计/开发解决方案:能够设计针对复杂App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,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、单元(部件)或工艺流程,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,考虑社会、健康、安全、法律、学问以及环境等因素。
(4)研究: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App工程问题进行研究,包括设计实验、分析与说明数据、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。
(5)使用现代工具:能够针对复杂App系统,开发、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、资源、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,对复杂App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,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。
(6)工程与社会:能够基于App工程相关背景常识进行合理分析,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、健康、安全、法律以及学问的影响,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。
(7)环境和可持续发展: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App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。
(8)职业规范: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、社会责任感,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,履行责任。
(9)个人和团队: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、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。
(10)沟通:能够就复杂App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,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、陈述发言、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。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,能够在跨学问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。
(11)项目管理: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,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。
(12)终身学习: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,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。
三、本专业培养目标
依据本专业培养目标,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,制定本专业毕业要求。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通过对毕业生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实现。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:
本专业培养服务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,App工程技术能力与人文综合素养协调发展,能够在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App工程及信息技术应用领域,从事App系统分析、设计、开发及测试、项目管理与运维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。
毕业生工作五年后能够达到以下目标:
目标1:能够在现代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的App工程领域从事App项目的分析、设计、开发、测试及管理运维等工作。
目标2:能够在App工程实践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、团队合作及沟通交流能力,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,具备较好的社会责任感。
目标3:能够通过终身学习追踪App先进技术,具备国际视野,适应信息化技术发展需求,获得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本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如表1所示。
表1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表
毕业要求 | 培养目标1 | 培养目标2 | 培养目标3 |
毕业要求1 | √ | | |
毕业要求2 | √ | | |
毕业要求3 | √ | √ | |
毕业要求4 | √ | | |
毕业要求5 | √ | | |
毕业要求6 | | √ | √ |
毕业要求7 | | √ | √ |
毕业要求8 | | √ | |
毕业要求9 | | | √ |
毕业要求10 | | √ | √ |
毕业要求11 | √ | | |
毕业要求12 | | | √ |
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分析:
1)培养目标1:系统地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基本常识、锻炼学生研究与分析复杂工程问题、使用现代工具设计App开发解决方案等方面的能力,使其能从事App系统分析与设计、应用App系统开发、App质量与测试以及项目管理与运维等技术服务工作。
2)培养目标2:通过App工程社会实践塑造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、团队精神、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,使其具备信息技术领域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道德、规范意识等工程素养。
3)培养目标3:在解决复杂App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新常识与新技术的能力,使其具备终身学习意识,能够在职业能力上适应信息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。
四、毕业要求分解
为支撑本专业的毕业要求,电子信息院组织教学工作委员会、专业负责人、课程负责人和骨干授课教师共同参与,对毕业要求进行指标点分解。毕业要求制定与分解流程如表2所示.
为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渗透和落实毕业要求指标点,将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分为“专业常识与技能类”(技术类)和“人文素质与外部约束类”(非技术类)两大类。“专业常识与技能类”毕业要求采用按照“专业常识体系”或“专业能力层次”的方式进行分解;“人文素养与外部约束类”毕业要求采用“综合素养”或“职业能力素养”的方式进行分解。基于以上方法,本专业的12项毕业要求被分解成31个可衡量、可评价、有专业特点的二级指标点,如表3-4-2所示。本专业毕业要求二级指标。
表2 本专业毕业要求制定及分解流程表
序号 | 评价工作 | 工作内容 | 负责人 |
1 | 确定本专业毕业要求 |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,确立毕业要求指标体系并审核其合理性。 | 专业负责人、课程负责人、骨干教师 |
2 | 分解毕业要求指标点 | 分解毕业要求指标点,并审查其合理性。 | 专业负责人、课程负责人、骨干教师 |
3 | 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和权重 | 确定各项指标点支撑的教学环节以及权重的分配,并审查其合理性。 | 专业负责人、课程负责人、骨干教师 |
4 | 确定课程目标,进行课程大纲的修订 | 讨论、修改、落实各项指标点的课程目标,确定课程大纲中相关的教学环节能力培养,各项指标点、课程、教学环节、考核环节的权重系数,并审查其合理性。 | 专业负责人、课程负责人、骨干教师 |
5 | 毕业要求建议 | 对毕业要求提出修改建议。 | 校外专家、企业专家 |
6 | 毕业要求审查 | 综合专家意见,对专业的毕业要求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| 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 |
7 | 毕业要求修改 | 根据校外专家、企业专家和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建议修改完善 | 专业负责人 |
8 | 毕业要求公开 | 审批发布 | 学校 |
表3-4-2 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表
本专业毕业要求(2013版) |
毕业要求 | 毕业要求指标点 |
1.工程常识:能够将数学、自然科学、App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常识用于解决复杂App问题。 | 1-1 能够运用数学、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App工程领域相关常识表述复杂App工程问题。 |
1-2 能够运用数学、自然科学和App工程领域相关常识对复杂App工程问题建模。 |
1-3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常识、技术与方法,能分析并解决复杂App工程问题。 |
2.问题分析:能够应用数学、自然科学和App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,识别、表达、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App工程问题,以获得有效结论。 | 2-1能够运用数学、自然科学和App工程的基本理论,识别和判断App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。 |
2-2 能运用主流App工具与技术描述解决复杂App工程问题的不同方案,并能分析其异同点。 |
2-3具备专业文献阅读与筛选能力,能借助文献研究结果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。 |
3.设计/开发解决方案:能够设计针对复杂App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,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、单元(部件)或工艺流程,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,考虑社会、健康、安全、法律、学问以及环境等因素。 | 3-1掌握App开发全周期、全流程的基本设计、开发方法和技术,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。 |
3-2 能针对特定需求设计算法并编程实现,能测试验证算法的合理性与程序的正确性。 |
3-3 能够从系统的角度权衡复杂App工程问题所涉及的社会、安全、法律等相关制约因素,能针对特定需求完成系统设计、实现,并通过测试或实验分析其有效性。 |
4.研究: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App工程问题进行研究,包括设计实验、分析与说明数据、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。 | 4-1 能运用App工程的科学原理,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研究复杂App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。 |
4-2 具备复杂App系统应用环境的研究能力,能根据选择的研究路线,制定合理的设计实验方案。 |
4-3 能根据实验方案构建App原型系统,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,并分析研究得到有效的结论。 |
5.使用现代工具:能够针对复杂App系统,开发、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、资源、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,对复杂App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,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。 | 5-1熟悉本专业常用的App开发方法、工具与主流技术,并理解不同方法、工具与技术之间的差异和适用领域。 |
5-2 能选择与使用合适的资源、现代工程工具、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分析、计算与设计,解决面向特定应用的复杂App工程问题。 |
6.工程与社会:能够基于App工程相关背景常识进行合理分析,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、健康、安全、法律以及学问的影响,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。 | 6-1了解产业需求和App行业的特点,以及信息化相关产业的基本方针、政策和法规。 |
6-2 熟悉App工程实践的技术要求、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等,掌握基本的安全作业常识。 |
6-3 能分析和评价工程实践对社会、健康、安全、法律以及学问的影响,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。 |
7.环境和可持续发展: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App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。 | 7-1能够理解复杂App工程问题所涉及的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。 |
7-2 能评价复杂App工程实践对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。 |
8.职业规范: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、社会责任感,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,履行责任。 | 8-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,能够用哲学的、历史的方法认识分析事物,具备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,并运用于工程实践。 |
8-2理解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内涵,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,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,履行责任。 |
9.个人和团队: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、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。 | 9-1具备团队意识,能够理解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,能够独立完成在团队中所充当角色的工作。 |
9-2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与团队成员沟通,了解团队成员想法,具备协调和协作能力。 |
9-3具备策划、组织和管理能力,并能在复杂App工程问题的实施过程中运用以上能力。 |
10.沟通:能够就复杂App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,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、陈述发言、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。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,能够在跨学问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。 | 10-1具备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,并能在复杂App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运用以上能力,包括撰写报告、设计文稿、陈述发言、清晰表达和回应指令。 |
10-2能够通过多种途径,跟踪了解App工程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。 |
10-3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,能对专业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,理解和敬重世界不同学问的差异性和多样性。 |
11.项目管理: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,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。 | 11-1 了解App产品全周期、全流程的成本构成,并掌握App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。 |
11-2 能够在多学科工程环境下,综合运用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方法,解决相关工程问题。 |
12.终身学习: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,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。 | 12-1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。掌握自主学习方法,了解拓展常识和能力的途径。 |
12-2能及时更新常识体系,有效选择和获取新常识,并将其在App工程实践中应用。 |